【軸承網(wǎng)】 fiogf49gjkf0d
fiogf49gjkf0d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其實,并不只有王公貴族講究“住”,平頭百姓也會自然追求住得舒服,家宅興旺。所謂安居才能樂業(yè),少不了在住宅上大做文章。
這方面,浙江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。姑且不論位于浙江蘭溪由諸葛亮第28代世孫寧五公選中的居聚點——諸葛村,便是一些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小村落也蘊涵著深厚的人居文化內(nèi)涵,體現(xiàn)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匠心。
郭洞村,位于浙江武義。是一座何氏宗族聚居的血緣村落,處于東西兩山夾峙的一塊狹長谷地上,兩山之下有兩股山泉匯合而成的溪河自南而北自村中穿過。村之南北也均有遠山相拱。在這塊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上,何氏族人花了很大的精力從事村里水口的經(jīng)營。郭洞村的溪河源于二泉,泉頭均在山中,泉水終年不斷。溪河自南而北,直流而出村,按講究需設(shè)法關(guān)閉緊密。通常關(guān)閉之法有兩種,其一適用于水流量不大的村子,需要在出口處筑壩、挖塘蓄水;其二是水流量充足,無需蓄水,則需在出水處筑建橋、亭、堤、塘,并非真正為了蓄水而只起到鎖住水流,留得財源的象征作用。
郭洞村采用了第二種辦法。首先將溪水出村之口選在兩山夾峙,寬度只有100米的山谷處,溪河自南而下,在這里正好遇到西面突出的山包,經(jīng)東折至東山腳下,再折而向北出水口直瀉出村。這樣經(jīng)過左右兩折,自然起到了水流緩出的作用。其次,在水口南北向的河道上建造了一道橫跨東西的石橋,因石橋用石券法筑造,形如飛虹,取名為“石虹”橋。建橋時間大約是在元朝至正年間(1335~1341年)。到清乾隆十九年(1754年)在橋上加建了石造方亭,這時飛虹橋已改名為回龍橋。這座橋亭除了有鎖住水流的象征作用之外,還是村中農(nóng)夫和讀書人喜歡的往來休息之地?!峨p泉何氏宗譜》的《石亭記》中說:“……其有戴籠負鋤驅(qū)黃犢而過者,于此詳菽麥之辨,月夕風景,有連秧袖書于于而來者,即以此奇黃石一編,亦無不可也。”小小橋亭,橫跨于水口虹橋之上,在青山綠水映襯下,成了郭洞村口第一景觀。
這座石橋亭,自建成以來的數(shù)百年間,建了毀,毀了修,先人把石橋的存毀與郭洞村的興衰聯(lián)系在一起,橋存村興,橋毀村敗,從這里更加強化了中國傳統(tǒng)人居文化中水口造橋以聚龍氣的應(yīng)驗作用。